·广····

  • 您的位置 燃烧 >> 燃烧新疆 >> 新疆文化网 >> 新疆荒原中的军垦奇迹 图
  • 新疆荒原中的军垦奇迹 图

  •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7-13 14:32:10
  •  
     
     
     

      昔日兵团战士住的地窝子。

      手拿芨芨草赶蚊虫、头戴防蚊帽在田间干活的兵团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眼睛山。

      白沙湖美景。

      在祖国的最西北边陲,有一个并不起眼的边境农场——农十师185团。不久前的一天记者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们在这里用双手创造出的奇迹。昔日的地窝子成了今天的小洋楼,恒古的戈壁荒滩早已变成瓜果飘香的塞外绿洲……而他们,却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热土。    

      □文/图 记者 侯菲

      军垦奇迹

      185团位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西北以阿拉别克河为界(被称为界河)与哈萨克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6公里,是兵团最西北的边境团场。

      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的军垦战士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户哈萨克族人家。

      战士们就在地上挖个坑,上面铺些柴草,建成了简陋的“地窝子”。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战士们在这极端艰苦的荒原中,一手抓抢,一手拿镐,完成了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这不是户外野营,不是拓展训练,是实实在在、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在没有亲眼见到兵团人的地窝子、亲耳听到老兵团人的讲述之前,屯垦戍边在我脑海里,只是电视剧《戈壁母亲》中的一个影像。

      盛夏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随著名诗人高炯浩老师来到185团场,拜访他的老友兵团农十师原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杜元铎老师。

      5个小时的戈壁飞驰之后,看到团部那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小“别墅”,当年创业的艰苦似乎已了无痕迹。我们几个年轻记者禁不住连连赞叹:“生活在团场真比城市要美多啦!”

      正说着,杜元铎老师指着团部附近的一片空地说:“来看看,这就是当年我们住过的地窝子。”虽然在电视里见过很多次,但当我躬身走进兵团战士当年的“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洞,阳光从洞顶柴草的缝隙中射进来,照出空气中飞扬的尘土。一个土台上铺些柴草就成了炕;一些用树皮、木片拼凑而成的生活用品和农具,早已斑驳成泥土的颜色,当年的兵团战士就是用这样简陋之极的工具创造出一片绿洲。

      “这个地窝子还算好的,是当时干部住的。”杜元铎老师的话再次让我们震惊。“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视察185团后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能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飞机打蚊子

      不到185团,不知道蚊虫的厉害。每年的六七月间,是这里蚊虫最猖獗的日子。在出发采访前,团领导送给我们每位女士一条纱巾。装备齐全的记者小王说:“谢谢领导关心,我们有帽子不怕晒!”领导笑呵呵地说:“还是拿上吧,等会儿你就知道纱巾的用处啦。”

      不一会儿,车停在了中哈界河边。我们纷纷下车拍照留念。打开车门,“啊……”嘴刚张开话还没说出口,一群密密麻麻的黑色小飞虫就直往嘴巴里冲。“快用纱巾包头!”有人大喊。“这下你们知道纱巾的用途了吧!”团领导看我们被蚊虫袭击得惊慌失措,笑了起来。

      我们慌忙撤退,在车里用纱巾把头包了个严实才敢出来。但还是有几只蚊虫被包进纱巾里,在眼前示威般地乱窜。

      再看看对方,只见每个人头顶都紧紧围着黑压压一团小虫子,嘴巴、耳朵眼里不时有不顾死活的蚊虫撞进来。

      在蚊虫的猛烈攻击下,高炯浩老师仍不失大家风范,昂首挺胸,不时以双手击掌驱蚊,从远处看,不知情者还以为高老师在鼓掌呢。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茂,众多的水滩草地成为蚊虫繁衍的温床。据专家测定,“蚊虫王国”185团每平方米的蚊虫密度竟达1300多只,是世界上四大蚊虫密集地之一。

      比蚊子更猖獗的,是一种当地人称为“小咬”的飞虫,“小咬学名叫‘蠓’,每年六月以后最多。”在兵团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杜元铎老师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河边蚊子产的卵能结成脸盆大的团,一到傍晚蚊子把太阳都遮住了,一拳能打一个洞。杜老师还写过一篇文章《一辈子没穿过裙子的女人》,介绍边境屯垦将士的艰辛。

      过去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人们把白纱布浸上柴油包在头上,或者下地前把手脚糊上稀泥,吃饭要钻进蚊帐里,方便前先点燃一堆草,在烟熏的地方解决……“没有兵团人吃不了的苦,任凭蚊虫再多,照样把戈壁荒滩建成瓜果飘香的塞外江南!”杜老师感慨万千。

      人蚊之战整整进行了50多年。如今这里的蚊虫张狂不了几天,每天上午,都能看见喷洒灭蚊药物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形成独特的“飞机打蚊子”景观。

      沙漠奇景白沙湖

      参观完界碑,我们的车停在一座沙山脚下。“看,那树木像不像两只眼睛?”顺着杜老师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光秃秃的山上独有两丛耐旱、耐寒的爬地松倔强地生长在沙土中,酷似边防战士的一双眼睛。其中一只“眼睛”中少了些树木,看起来像是在眨眼。

      “过去中苏关系紧张时,这双警惕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现在关系缓和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杜老师风趣的解释,为眼睛山增添了寓意。

      车在眼睛山不远处再次停下。我正纳闷这荒凉的沙丘有什么可看的?“走,前面有好东西!”见高老师健步如飞,我只好打起精神,顶着太阳和大家一起翻越沙包。

      爬山难,爬沙山更难。炎热的太阳下,细沙不断吹到脸上、钻进鞋里,两腿像灌了铅,一脚踩下去,力量全被流沙吞噬。

      正当我感到绝望时,突然眼前一亮——就在沙丘的包围中,竟有一潭清澈如镜的湖水!这便是传说中的白沙湖了。

      要怎么形容白沙湖的美呢?当我见到她时,完全呆住了。如果在江南水乡见到她,或许没有人惊诧。但在漫漫黄沙中,凭空生出这一潭碧水,怎能不让人惊叹!我们沉浸在这油画般的美景中,久久不能言语。

      这是真实的世界吗?湖中有摇曳的荷花点缀,湖边是水草镶嵌的裙边,湖岸是挺拔的白杨树卫士……“哇,太美啦!”小王将我们从梦中唤醒,紧接着是一阵相机快门狂闪,要把这沙漠奇景永久地保存在记忆里。

      白沙湖人称“仙女湖”,南北长近800米,东西宽约500米。夏秋两季是白沙湖最美的季节,6月湖中荷花盛开,飞鸟展翅,雨后彩虹飞架,林中菌类众多。金秋十月,白沙湖岸边的满目红叶更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因白沙湖隐于荒野之中,故鲜为人知。由于游客稀少,所以至今周围环境保护完好。而湖中水源出处,至今还是不解之谜。有人分析白沙湖四周没有明显进水道,沙漠中独生一池深水,可能是构造断裂湖,由地下水渗出汇聚而成。 

      离开白沙湖的路上,远远地看到一片墓地。“这就是13连。”杜元铎老师说,每一个兵团团场都有“13连”。这片荒滩上埋藏着曾经鲜活的生命,一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兵团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戈壁。他们的灵魂俯瞰着今日的绿洲,口中沉吟着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时间一闪而过,5个小时的车程又将我们带回繁华都市。可我们的心,已在祖国最西北边境农场,接受了最深刻的洗礼。

  •                              
                                            分享收藏到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和讯网摘 Google书签 Windows Live Del.icio.us Yahoo书签 提交新发现,Dig it 添加到百度搜藏 Save to inu.cc 收藏此页到纯我网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 相关文章

新疆昌吉市北京南路168号(世纪花园) 新ICP备:05000483号 QQ-81055124 手机: 13039414517 呵呵~若有错误请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