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尔江专注地雕刻着库休克。
片刻,一只库休克就完成了。
“库休克”是一种木质的勺子。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和田、喀什等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实用又美观的维吾尔族生活用品,也是一种不错的旅游纪念品。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库休克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制作库休克的传人,就静静地生活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一个小村里。10月25日,记者随柯坪县委宣传部的朋友来到这里,走访库休克传人卡迪尔江……□文/图 记者 侯菲
维吾尔族是一个智慧又富于生活情趣的民族。这一点,从他们一日三餐使用的小木勺——“库休克”中就能看到。
在很久以前,那些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廉价铁勺还没有出现之前,绿洲上的维吾尔族能工巧匠用杏木雕琢出了精美的库休克。现有的记载表明,库休克在柯坪县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深秋的一个午后,在柯坪县委宣传部朋友的带领下,我来到柯坪县盖孜力克乡库木力克村。穿过几排平房,老远就见卡迪尔江在院子外面摆弄一堆木料。
见到我们来,卡迪尔江很兴奋。和翻译简单说了几句什么,就立刻拿出一段锯好的木头用斧子劈了起来。“这是杏木,已经晒干了,湿的不能用。”卡迪尔江三五下就劈出几块木料,带我们进到他家的院子里。
院墙边摆着一排大大小小的工具,卡迪尔江拿起一把砍砍子(类似斧头的工具)坐在小板凳上就开始演示。只见一把普普通通的砍砍子在他手里显得那么灵巧,不一会儿,一只勺子的外形就大致出来了。
“一把好的库休克必须用杏木雕刻,因为杏木不仅质地细腻、结实耐用,还能散发出一种天然的清香味,用杏木库休克吃饭还有种甜味呢。”卡迪尔江一边飞速挥动砍砍子,一边对我们介绍他的作品,那成竹在胸的样子,仿佛闭着眼睛都能砍出个勺子。
说着话,一只库休克就差不多要完工了。勺子的凹陷部分得换一种特殊的工具“阿塔克”来挖。阿塔克两边卷成“U”形,砍下去刚好能挖出一个弧形的圆坑。最后,还要用“卡西卡特”做细节的修饰。
一切在卡迪尔江手里显得那么容易。只片刻工夫,一只光滑的库休克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卡迪尔江又从屋里拿出一些做好的库休克,手柄还雕有不同的图案和造型,有的像鱼骨,有的像箭头,有的只是一些传统图案。
柯坪库休克分大小两种。大木勺长40-60厘米,用来舀饭、舀水用。小木勺长14-20厘米,用来吃饭、喝酸奶子,各有用途很方便。
柯坪库休克顶端一般有一个圆形勺头,勺头与勺把衔接处呈对称凹凸状,呈现出库休克精致、实用的淳朴之美。
或许是上天早有安排,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神奇之处,库休克也不例外。用天然材质制作的库休克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吃饭不烫嘴。一只做工精细的库休克不仅光滑不伤嘴,比起铁勺和不锈钢勺,木勺能更好地隔热。
“在汤饭里泡上几次,颜色就变红啦,更亮、更好看!”卡迪尔江拿着自己的作品耐心地介绍说,“刚做的库休克是白色的,用久了就能变成枣红色,一辈子也用不坏。”
39岁的卡迪尔江是村里的库休克传人之一,全县也只有5个人会做库休克。卡迪尔江的手艺可不是祖辈传下来的,全靠当年自己的满腔热情才打动了师傅。
16岁那年,卡迪尔江迷上了库休克。即使是现在,国家级贫困县柯坪也是一派古朴的景象,23年前的柯坪想必更加荒凉单调。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地方,但谁也无法阻挡少年卡迪尔江一颗活跃的心。
在枯燥、贫穷的日子里,卡迪尔江对邻居阿不里米提的库休克手艺发生了兴趣。每到阿不里米提下地或是放牧回来,卡迪尔江就跑到他家里,蹲在地上看他做库休克。砍砍子在阿不里米提手里上下翻飞,让少年卡迪尔江觉得帅极了。
于是机灵懂事的卡迪尔江就帮师傅放牧、种地,终于打动了阿不里米提。看起来简单的一把木勺,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那些粗糙的自制工具要用到得心应手,不仅要受一点伤、吃一点苦,还得有一个灵活的脑袋。
二十多年过去了,师傅阿不里米提已经去世,卡迪尔江的技艺也像师傅一般娴熟。种地干活回来,制作库休克成了卡迪尔江的“第三产业”。
虽然如今一把库休克也只卖1.5元,而且多是本村的邻居们买,有时候关系好也收不上钱,但总算是能贴补一些家用。
在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城市里的人们已无法去体会这些纯手工制品散发出的天然之味,那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还有谁会为一只木勺精雕细琢?还有谁肯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