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歌舞。(阿迪力·那迪尔 摄)
哈密四堡,是著名的歌舞之乡。这一带的著名舞蹈家闻名哈密绿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这里欣赏到一种独特有趣的舞蹈,是哈密独有的原生态舞蹈。
那天正是黄昏,夕阳把四堡拉甫却克照得一片通红,九月的枣树在夕阳下把颗颗果实都打扮得耀眼四射,和着夕阳把整个村庄罩在光芒之中。
同行的地区文联副主席易新继先生上世纪70年代曾在这里当过8年老师,和此地乡亲混得滚瓜烂熟。这里的人们还是叫他“易老师”。
晚上是在他的一个学生家里,香味扑鼻的羊肉大嚼之后,欢乐的麦西热甫自然必不可少,但这舞蹈突然之间让我睁大了眼睛。他们跳的这种舞蹈我闻所未闻,程序是出人意料的新鲜。
在聚会上,小媳妇和大姑娘通常都喜欢嗑打瓜子,她们嗑瓜子只轻轻咬开瓜子尖部,嚼食籽仁,并不把瓜子壳完全咬开。这样瓜子皮只开尖部,底部仍不完全断裂。
她们把半张半合的许多瓜子皮一一套在一起,便成了“丫”形的花瓣状。大姑娘和小媳妇就用它来邀请小伙子或自己的女友跳舞以表示尊敬,就这样互相传递瓜子皮花。
如果瓜子皮花被传递给某人,而他(她)又不继续传递时,便表示他(她)已经看上了对方。这种邀舞方式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随之发展丰富,被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时代特点。
以前所用道具瓜子皮也演变成了现在的“丫”形手绢花,内容也增添了许多,哈密人民称其为“普塔舞”。
普塔舞开始前,由主人和委托人主持定夺哈密木卡姆中的某一套曲,算做普塔舞的开始。在哈密艾捷克的伴奏声中木卡姆开始,主人或委托人首先进入场中心,绕场一周向众人行鞠躬礼,手绢花舞便正式开始。
持手绢花者亲自表演舞蹈,舞过两三圈后,便邀请某个自己认为中意的人跳舞。接受者在场中自右向左舞三次,然后双手捧着手绢花,将其递交给接受者,考虑下次要把手绢花交给何人。
有些小伙子不好意思把手绢花递交给大姑娘,便交给某个要好的男朋友,这是由“不好意思”而产生的一种递交方式。
接受者要双手接上,并互相鞠躬致礼。这个交接舞蹈动作生动地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懂礼节、互相尊重的美德。
在我快速搜索该舞蹈的特点时,不由回头问身旁易主席的学生伊布拉音,他哈哈一笑,眉飞色舞地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叫普塔舞,属于哈密山区文化,最初出自于哈密东部天山区,已经至少上百年了。和车轮舞一样,都是人们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下来的。”
说着,他郑重地推荐道:“赖力汗老人是最正宗的普塔舞传人。”赖力汗原名叫耐买提博素克,1918年生于哈密四堡城吉格德库都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耐买提博素克从小活泼好学,放牧回来骑在毛驴上,做出种种引人发笑的动作。他在舞蹈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只要有麦西热甫的地方,他就细细观看跳舞者的手脚动作。
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在夜里对着月光看着自己的影子练习跳舞。耐买提博素克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舞蹈家,而跳普塔舞是他的拿手好戏。
耐买提博素克打手鼓也是独具风格,自始至终保持平均节奏,并伴随各种打法,有抛鼓法,震鼓法,响环法,动身法,过头法等,样样运用自如。
他精湛的舞蹈水平、变化多端的动作,赢得了哈密观众的交口称赞,在自治区、北京的舞蹈演出中,获得了各族人民的赞叹。
可惜那天我们去的时候,耐买提博素克去了亲戚家,否则那天夜里我们就可以听到他年轻时学舞蹈更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到今天,就像一个古朴的传说一样,耐人寻味。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黄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