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桥系列之四
风景秀美的拜城县四面群山环抱,境内河流多达11条,大小桥梁之多,居全地区之首。而位于县城东部的台勒维丘克河上的东河桥,从清朝光绪年间,宽度只够一辆马车行走的简易木桥,到今天能并排通过两辆大卡车的现代化钢筋水泥桥,它历经了风风雨雨,饱受一次次洪水的洗礼,一次次坍塌,又一次次重建,见证着河两岸100多年来的变化。
位于拜城县县城东边台勒维丘克河上的东河桥,从宽度只够一辆马车行走的简易木桥,到今天能通过并排两辆大卡车的现代化钢筋水泥桥,历经了风风雨雨,见证着河两岸100多年来的变化。站在桥头,凭栏远眺,河水清澈见底,夕阳下,波光潋滟,水鸟翻飞,一轮红日从楼群中徐徐下坠,给县城披上一层金黄色的轻纱。
站在新东河桥上,拜城县文化馆副馆长任可良告诉我们:“东河桥现在由两座桥组成,一座叫老东河桥,一座叫新东河桥。老东河桥就在上面100米远。”
一辆辆黄色的、绿色的出租车从我们身边驶过,新东河桥桥面平坦极了,两边新颖别致的路灯与河两岸宽阔的街道完美衔接,现代化气息一览无余。而不远处老东河桥高大的圆拱仿佛向我们招手,使我们怦然心动。我们走下桥向北边的老东河桥走去。
名称由来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桥栏呈半圆型的双拱式桥梁,这座大桥气势非凡,造型美观,更为独特的是,整座桥分两部分,两个桥体之间分开有两米多,走在桥上可以看到中间流淌着的河水。值得留意的是,足有7米宽的桥面上竟然看不到一辆汽车,只不时有维吾尔族牧民骑着高头大马,驾着装扮一新的马车、毛驴车悠然自在地穿来过去。
为什么没汽车从这座桥上过?
任可良说,这座桥是1979年建成的,1991年一次50年不遇的大洪水造成其桥墩下陷,存在安全隐患。1992年5月到1993年6月,下游新建了一座新东河桥。
这条河上的桥被叫做东河桥却始于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四年间(公元1878年),当时,这条河上共有4座可通行马车的木头桥,因为桥位于县城以东,人们就习惯将其统称为东河桥。
老东河桥
已年过90高龄,从小在河边长大,目前仍居住在东河桥附近的依不拉音·斯坎木说,那时候,这座桥很窄,是用一根根圆木头搭好,然后用铁抓钉固定建成的。远道而来的商贩经常从桥上过,他们赶着骆驼或驾着4个轮子的木轮大马车,很威风,很气派。有时,他们在桥头停几天,把从乌鲁木齐或库车拉来的东西卖给附近的乡亲们,那场面热闹极了。
“由于木头造的桥不结实,经常是头年建好,第二年就被洪水冲没了。”依不拉音·斯坎木说,记得有一年,台勒维丘克河发生特大洪水,4座木头桥全被冲毁,交通中断。有半年多时间,大家只好砍伐树木制成木排渡河,有很多人因为过河而被淹死。到了1942年,当时国民党政府修建迪化(现乌鲁木齐)——喀什公路时,才建了一座8孔,全长42米的木桥,解决了百姓过河难的问题。“从那时起,我们嘛才见到了马西郎(汽车)。”依不拉音·斯坎木回忆道。
然而,仅仅过了5年,桥又被冲毁了,1948年,当时的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六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派桥梁工程队在原址上又重建了一座宽4.5米,长41米的简易支梁木桥,桥面只能通过轻型汽车。
新疆解放后,这座桥断断续续冲了修、修了冲,一直延续到1979年,党和政府投入18万元在原木桥位置修建了一座3孔(每孔16米),全长60.7米的空腹式双曲拱永久式桥梁。这座桥梁桥面宽7米,两边各设0.75米人行道,可载重型卡车,既方便了广大群众又为拜城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东河桥
1993年6月,总投资238万元建设的新东河桥竣工。桥长117.92米,桥面宽9.5米,彻底结束了东河桥在307省道“卡脖子”的历史,成为拜城县连接康庄大道的造福桥梁。
拜城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江平说,拜城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矿藏众多,是自治区级商品粮基地、油料基地和畜产品基地。早在公元前6000—7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秦汉时期已发展为“城郭诸国”,被誉为龟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祥并传播海内外的克孜尔石窟佛教文化和刘平国将军固守边关传承下来的汉唐文化,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良好的桥梁路况,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推动了拜城县煤炭、电力、油气化工、农畜产品、矿业开发、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兴旺,全县GDP总量比“九五”末的5.68亿元翻了一番多,达到12.88亿元,年均递增16.78%。如今,直达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喀什、阿克苏等地的班车开通,行车时间比过去大为缩短。
拜城县拜城镇农民沙吾提对全县桥梁变化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他说:“过去的桥一发洪水就冲断了,我们嘛,种的水果瓜菜,经常烂在地里,现在好了,桥梁都是钢筋水泥修的,结实得很,再也不用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