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 您的位置 燃烧 >> 燃烧新疆 >> 新疆文化网 >> 新疆千年劳动妇女俑还原古代生活场景
  • 新疆千年劳动妇女俑还原古代生活场景

  • 作者:  来源:新疆都市报  日期:2008-11-4 14:00:24
  •  

      在唐代俑塑艺术作品中,反映上层贵族官吏、商贾、武士等形象的艺术作品比较多见,而反映下层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不是太多,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的一组劳动妇女俑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见上图)。

      劳动妇女俑一组四件,高9.7至16厘米,泥塑彩绘,为家内奴仆,劳作俑群。墓主人是高昌豪门张氏家族成员张君行之母,卒于唐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

      墓葬未遭盗掘,俑群保持原状,故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舂粮到烙饼的全部过程。

      四位女子的服饰穿着与《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女子的花团锦簇相比,显得朴素大方。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们头梳当时流行的高发髻,额际间画有弯弯的眉毛,脸颊施有胭脂之类的红妆。

      服装虽然大同小异,但人物各具特色,大都穿浅蓝、浅黄、黑色布襦窄袖衫,下穿彩条长裙,给人以清新纯朴的艺术感受。

      四件劳动妇女俑的姿势、神态各不相同,大小也不一致,她们身旁或手持的劳动工具,鲜明而形象地反映了正在进行不同工序的劳动,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舂粮者高13.5厘米,她双手持棒跪在石臼旁,正在用力捣着石臼内的麦粒;簸粮者高11厘米,跪坐在地上,右手端着簸箕,左手细心地清除粮食中的杂质。

      推磨者左手扶着上磨盘作添加状,右手持磨杆正在用力转动磨盘磨面粉;擀饼者高8.3厘米,席地而坐,腿上置一面板,双手按着擀面杖擀面,她的身旁有一饼鏊,鏊上正烙着饼。

      鏊是古代一种用于烙饼的炊具,《说文句读》中说:“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正字通》说:“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广韵》“鏊,饼鏊”。可见鏊在古代是用于烙饼的一种炊具。

      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人们使用的是陶鏊。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出现了金属质地的鏊,如内蒙古准葛尔旗的一座窖藏中发现的铁鏊呈圆形,鏊面略为鼓起,附三扁足,直径44厘米,高18.2厘米。

      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墓出土的鏊用泥塑而成,上面画圆形饼,说明用鏊烙出的饼是唐代吐鲁番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

      考古人员还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掘出土了馕和各种花式点心、饺子、馄饨等精美食品,再现了唐代西域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组泥俑出土于一个贵族妇女的墓葬中,表明她死后还想继续过那种不劳而食的奢华生活。

      艺术家们利用写实的手法,不作过多的精雕细刻,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情,充分揭示了劳动妇女忍辱负重的坚毅品格。

      同样是唐代妇女,她们没有像贵族妇女那样髻花簇锦,锦袖罗裳,更没有丰肌肥体,她们是那样温柔善良,使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泥俑是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珍品,由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组女俑十分完整地保存至今。

      这组泥俑不同于一般俑的塑造,不是采用将人物和道具相互连接的表现手法,而是将人物和道具分开塑造,再组合施彩。其手法简洁、施彩协调,整体却不显零乱琐碎。

      在唐代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中,大多表现贵族阶层的形象和生活,像这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生动表现劳动妇女的形象实不多见,它是研究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及雕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文/图 自治区博物馆阿迪力·阿布力孜)

  •                              
                                            分享收藏到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和讯网摘 Google书签 Windows Live Del.icio.us Yahoo书签 提交新发现,Dig it 添加到百度搜藏 Save to inu.cc 收藏此页到纯我网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 相关文章

新疆昌吉市北京南路168号(世纪花园) 新ICP备:05000483号 QQ-81055124 手机: 13039414517 呵呵~若有错误请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