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善发现了堪称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那么,科学家是如何捕捉蕴涵其中的重要信息的呢?当地的相关保护措施是否已经跟上?关于侏罗纪,关于恐龙,关于吐鲁番盆地及其古生物环境,人们又知道多少?4月26日,记者来到鄯善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发现地——— 七克台镇。
七克台的惊人秘密
鄯善似乎总有惊人的秘密等待有人开启。
就在上个月,12名中德古生物学家成了揭秘者。他们的发现,仅凭名字就足以令人兴奋——侏罗纪恐龙!年代是1.6亿年前。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楼兰、库姆塔格沙漠、四大文明交汇地吐峪沟、大海道等等曾一次又一次勾起人们的强烈好奇。以至于探险家、盗宝者和旅游者纷至沓来。这块曾埋有无数宝藏的地方是那样的喧闹。
百年之后,喧闹复归平静。
然而,这次,鄯善的一个乡镇,又一次勾起了人们无限的向往,它就是七克台镇,鄯善县城以东20公里处的一个山区戈壁。在那里,中德古生物学家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4月上旬,中德古生物学家向世界宣布:在鄯善七克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群,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
通向恐龙足迹化石群的道路崎岖不平,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里的面貌才得以完美地保存至今。
从鄯善县城向东,驱车前往七克台镇,到巴喀麦里村,向右拐,一条砂石路通向远方。在戈壁深处的某个角落,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规模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群就蕴藏在那里。
越野车在松软的沙土里艰难穿行。黄沙漫漫,车轮掀起沙土,几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见。
半个小时后,那个刚刚引起世界古生物界强烈关注的地方——恐龙足迹化石群发现地蔚为壮观地呈现在眼前。这是一个长100多米、足印有150多个的 “恐龙足迹化石墙”,它甚至能堪称“迄今为止世界上侏罗纪规模最大的恐龙足迹化石群”。
就是在这里,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孙革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地质古生物学院的O·维恩斯博士,带领“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的有关专家,获得了惊人的发现。
此前,新疆的奇台和乌尔禾等地,都发现过恐龙化石,但均为骨骼化石。鄯善发现的足迹化石在新疆是首次。
自从古生物学家们宣布了这个消息,通向这里的惟一通道变得繁忙起来。十几厘米厚的浮土上布满了新鲜的车辙印。在过去的一周里,古生物学家们和有关部门的人员,频繁而兴奋地穿梭于此。他们不断测量、拍照、记录,进行对比研究。
如今,在“化石墙”附近,一顶帐篷、三桶桶装水、若干方便面、现场守护的工作人员,表明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记者从现场守护的一名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4月10日以后,七克台镇指派了四五个人在此轮流守护。
几天前,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造成恐龙足迹化石群岩石边缘坍塌,好在没有影响到足迹化石的集中分布区域。古生物学家们已经将坍塌下来的石块进行了编号,以便将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工作站”成立于2000年12月,由新疆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吉林大学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的专家组成,站址设在新疆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一区调大队。工作站主要的工作目标是“研究新疆中生代生物地层,其中包括对恐龙的探寻和研究”。
2005年,“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宣告成立,联合实验室成员由中德方面的13个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中国古生物学家孙革教授和德国古生物学家V·莫斯布鲁格教授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
专家为何锁定鄯善?
那么,中外古生物专家为何要将目标锁定鄯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发现这个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呢?
2007年9月,“中德合作中国北方地质与环境研究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结束后,德国图宾根大学地质古生物学院的O·维恩斯博士带领几名研究人员,来到吐鲁番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同行的有吉林大学、新疆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一区调大队的有关人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董枝明教授为考察组指点迷津,指示寻找恐龙化石的方向。董枝明教授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鄯善县连木沁镇附近发现了1亿年前的 “鄯善龙”。这条“鄯善龙”身长约两米,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时代为白垩纪晚期,是一种小型兽脚类肉食性恐龙。他曾预言,在吐鲁番盆地,“应该还能找到年代更久远的恐龙”。
上个世纪80年代,董枝明教授在结束奇台恐龙沟的基础性考察研究后则指出,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质情况有相似性,“可以进一步展开工作”。孙革教授也认为,可以据此 “将中生代全疆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面貌情况,搞得更加清楚明了”。
中德考察组进入吐鲁番盆地后,转眼十多天过去了,除了发现几块乌龟化石的碎片外,再无新的收获。
一天,带队的维恩斯博士细心地用刷子拂去一块龟化石露头上的沙土。他一边用刷子刷,一边给年轻成员们讲解。无意间,他抬头看见远处岩石上有凹凸不平的印迹。直觉引导他走到那处奇特的印迹跟前。令人惊诧的一幕展现在了他们面前——整个岩层布满了恐龙足迹!每个足印都有3个脚趾。这应该是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化石。专家们忙着度量起来,他们兴奋极了。
在秋天阳光的照耀下,整面“恐龙足迹化石墙”显得灿烂辉煌。维恩斯博士的心情也格外好。
这一切似乎来得过于突然。然而,在董枝明教授和孙革教授的心里都是有预感的。他们坚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这里是侏罗系地层中最明显的一组地层,被专家命名为 “七克台组”。500米之外,就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的交界处。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白垩系是恐龙化石分布最多的地方。董枝明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鄯善地区,有白垩系最明显的分层分布。因此,在这个地区发现恐龙化石的可能性极大。此次发现,印证了中国古生物学家此前的预测。
董枝明教授分析说,中外古生物学家之所以将目标瞄准包括鄯善在内的新疆几大盆地,是因为新疆的地貌在中亚地区有其特殊地位——新疆紧邻的内蒙古戈壁,化石具有多样性,地层相对比较丰富。1987年 ,董枝明教授参加的“中加科考队”曾在准噶尔盆地的奇台恐龙沟,发掘出一条恐龙化石,最长的一节颈椎化石长达1.6米,颈肋长4米,由此推测,这条恐龙身长可达33米,堪称“亚洲第一恐龙”。
恐龙足迹揭示什么?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恐龙足迹,绝大多数呈三趾型,连片分布。经科学家精确测量,足印最长的达33.6厘米,最小的也有11.4厘米。
孙革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些恐龙足迹至少包括两种形态:一类足印较大,有相对宽大的足垫,可能由大型肉食龙类形成;另一类足印较小,相对短细,可能由轻巧的虚骨龙类形成。
“这批恐龙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身长约5米至6米,重两吨左右,属群居小型肉食类恐龙。”孙革教授说。
在那些巨大的三趾型足迹旁边,还分布有类似于河蚌的瓣腮类生物化石。孙革教授推断,这说明,在侏罗纪中期,这一区域“水草丰美,河湖密布,恐龙食物来源丰富”。
那么,此次发现,科学家们从中可以捕捉到哪些重大信息呢?
孙革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化石的一部分。”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可以捕捉到三个方面的重大信息。
一是恐龙的分类,恐龙的大小,恐龙的其他特征,诸如吃肉的恐龙应该是兽脚类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将它们分门别类。
二是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里的古环境古地理,比如当时的恐龙可能生活在湖边、河边。他们可能是群居生活。河、湖边的植被状况如何等等。
三是可以捕捉到地质时代的进一步信息,由此可以和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进行比较。
“总之,鄯善地区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地区恐龙足迹研究的空白,而且对深入研究距今1.6亿年前,我国西北地区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组成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孙革教授总结。
德国的T·马丁教授也认为:“通过研究这批恐龙足迹,我们可以恢复1.6亿年前这里的古环境、古气候。”因此,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条密道”,通过它,可以顺利抵达“侏罗纪恐龙时代”。
专家们认为,除此之外,可能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恢复古环境,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地理条件是否有利于成煤”。
科学家们认为,1.6亿年前,这里河网密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在这里生活,可以说,“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厚”。据此也可以推测——新疆曾经是大海,吐鲁番盆地的戈壁,应该是海底世界。
也因此专家认为,鄯善地区为研究整个中亚地区的古生物环境、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索引”。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目前中国有4个恐龙专业博物馆,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内蒙古二连恐龙博物馆、山东诸城恐龙博物馆和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其中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凝结了董枝明教授多年的心血和成果,他认为其恐龙化石,主要反映了侏罗纪早期和中期的情况。而新疆发现的恐龙化石,“主要反映的是侏罗纪晚期”,准噶尔盆地有很多。吐鲁番盆地也有这样的化石。“七克台组”为侏罗纪中期。
另有报道显示,历史上最早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并证明其存在的是1822年的英国。实际上,早在1802年就有兽脚类的脚印化石被发现,只是在当时没有被确认。在以往,全世界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甚少,侏罗纪中期的更为罕见。到目前为止,仅有印度和阿根廷等国家有过报道。(下转B13版)
(上接B12版)
从现场恐龙脚印的方向和交错重叠的排列方式来看,孙革教授认为,“曾有成群的恐龙在此生活”。
德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波恩大学T·马丁教授曾指着一枚3个平行的趾印向媒体介绍说,“那是恐龙行走时留下的滑行印记”。这些足迹化石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能反映恐龙活着的时候的一些行为”。
对于岩面上呈凸起状的脚印,维恩斯博士解释说,这是由于恐龙因活动将脚印留在泥面上之后,河水或湖水带来的砂石沉积覆盖在脚印上层形成砂岩,后来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虽然下层较松软的泥土风化或流失,但恐龙脚印上层的坚硬砂岩却得以保留,并形成化石。
维恩斯介绍说,以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因风化、地质变迁等原因,完整清晰保留下来的足垫形状足迹化石很少。在世界各地,侏罗纪中期恐龙足迹化石则非常罕见,仅在个别国家和中国四川盆地零散地发现过。“因而,此次鄯善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尤显珍贵”。
专家们介绍说,骨骼化石都是恐龙死亡后留下来的,一般经过了造山运动的搬移,所以难以确定发现地是否为恐龙死亡的位置。如果有成堆的恐龙骨骼化石在一起,大体推断是经海水冲刷所致。
孙革教授认为,七克台镇分布的方向不同的足迹化石,以及伴生的龟及瓣腮类等生物化石,可以推断,大约1.65亿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河湖密布的地方,气候温暖潮湿,周围有大量动植物生存,“具备恐龙集群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成群聚集在这里,饮水、散步或者寻找食物。它们踏过时留下的足迹,在成岩作用下,变成了今天的足迹化石。
维恩斯博士则幽默地形容,这些方向不一致的脚印,“就好像我们现在聚集在一起开会一样”。
不难想像,1.6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恐龙的天堂。有水,有草,有洁净的空气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还有各种动物……
孙革教授表示,目前显露的化石数量已相当惊人。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已知的侏罗纪时代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佳的恐龙足迹化石!他预测:“如果以此为点,在两侧延伸开来继续发掘,很可能会有更大的惊喜——可能不止是恐龙足迹,还有可能发现恐龙化石!”
董枝明教授认为,奇台恐龙沟一带具有典型的 “海相”和 “陆相”地质遗迹分布。和吐鲁番盆地相似,奇台恐龙沟所处的准噶尔盆地,亿万年前,也曾经是一片大海。
鄯善欲打造“侏罗纪公园”
各种迹象表明,像恐龙足迹化石群这样的古生物遗迹的发现,对鄯善这个历史文化资源大县而言,是锦上添花的事,鄯善方面不想浪费这个资源。
自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鄯善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恐龙足迹化石保护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鄯善火焰山区域古生物保护领导小组,下设规划普查项目建设组、管理保卫组、资料整理研究组和法规制度建设组4个工作小组。
4月26日,记者在恐龙足迹化石群的现场了解到,这里已经实施了24小时看护措施。县里已经明确了恐龙足迹化石参观采访的审批程序,未经允许,谢绝任何形式的参观考察,禁止一切随意挖掘活动。
对面临倒塌的化石所在岩面部位,鄯善方面正在联合专家组制订加固保护方案。对已倒塌的部分岩石,也做了编号,进行了测量,记录并保存了相关数据,以防止这部分化石信息的丢失。
同时,鄯善方面准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附近的地域进行勘察,准备制订全县的古生物文物普查方案,组织人员搜集足迹化石的岩性、岩层产状、周围环境等相关资料。
昨天,孙革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鄯善方面对古生物遗迹的态度,说明他们对古生物的保护非常重视。”
一个旨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的国家地质公园项目,也在筹划当中。鄯善县委书记赵文泉表示:“火焰山地区,有乌龟化石群、火焰山鄯善龙还有现在的世界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而且鄯善有各种矿业,打造火焰山地质博物馆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在专家的指导下,作出规划,向国家申报。”
目前,鄯善方面拟出资出版一部再现鄯善古生物的科学专著,联合中德古生物与地质联合实验室,展开对鄯善县境内有关恐龙等脊椎类化石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制定古生物研究课题,将成果整理出版。孙革教授表示,该实验室“已基本同意鄯善方面提出的进一步合作计划”。(文/图 本报记者 钱毓)
□相关链接
相关名词释义
侏罗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这一时期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恐龙:最早出现于2.3亿年前,灭绝于6500万年前。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一直是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课题。
兽脚类恐龙:恐龙家族中的掠食者,具有快速奔跑和掠食的能力。前肢显著短于后肢,适于抓捕猎物,后肢强健,有3个发挥作用的长脚趾着地,趾端长有钩状的爪子。种类包括体长不足一米的小型恐龙及霸王龙等。
新疆恐龙发现史
□1928年至1932年在中国与瑞典合作的科学考察中,在准噶尔盆地将军庙地区发现了一条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的化石,定名为奇台天山龙。它长约10米,时代为侏罗纪晚期。
□上世纪60年代,吐鲁番盆地的鄯善县连木沁镇发现了“火焰山鄯善龙”化石。
□1974年,新疆阜康三工河地区发现明星天池龙化石。
□198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发现了苏氏巧龙化石。
□1983年以来,准噶尔盆地将军庙附近地区发现了江氏单嵴龙、中加马门溪龙化石标本;在准噶尔盆地石树沟组地层中发现了董氏中华贼龙化石。
□2006年8月26日下午3时,新疆奇台县北部的恐龙沟内新发现一种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已取代中加马门溪龙,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