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依木汗在水磨坊里忙碌着。
下库木艾日克村是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一个小村。不久前的一天我和柯坪县政府的朋友来到这里采访一些民俗文化,无意间在村头看见一座搭建在水渠上的小屋。进去一看,才发现这里竟是一座水磨坊,村民古拉依木汗是这座磨坊的女主人。
跟南疆很多古老的水磨坊一样,古拉依木汗家的水磨坊悬空架在水渠上,由十几根木柱支撑。木屋后有个出水口,水流从带有斜度的木槽中飞流而下,发出震耳的轰鸣声,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文/图 记者 侯菲
古拉依木汗的老汉是村里的能人。40多年前,老汉在村里的水渠边上建起一座水磨坊,全村人都来这里加工面粉、玉米粉。
建水磨坊的工艺是祖辈传下来的,过去,拥有水磨坊是拥有财富的象征。古拉依木汗一家9个子女,都是靠这座不足10平方米的小磨坊养大的。
用水磨加工出的面粉不出麸皮,营养价值高,所以至今仍有村民爱来水磨坊加工面粉。“用这个磨出的玉米面嘛,好吃,对身体好。”古拉依木汗说,加工1公斤玉米面收3元钱,这台老水磨一年能为家里收入500元左右。
“经常嘛有熟人来也不收钱,买一块石磨就要500元,过上几年就要换一块。”古拉依木汗一边用一块旧羊皮抹布清扫磨盘,一边念叨着。
40年过去了,水磨依旧在沉缓地转动,老汉却在几年前因为搬动沉重的石磨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从此,忙碌的身影换成了古拉依木汗。“这个石磨嘛,用一用就磨平了,得掀开用锤子打出麻点,再接着用。”
“现在嘛老汉去世了,在这里干活就我一个人。有些重活干不动,就喊我哥哥过来帮忙。”67岁的古拉依木汗不停地忙碌着,眼神里透出一些伤感。
“一个人在这干活,还会时常想起自己的老汉吧。”不知是谁突然问。“去年乡里的人来收水费,我就说嘛,我老汉是在这里去世的,又才花500元买的石头,哪来的钱交水费呢!我这样一说嘛,人家就不收我的水费了。”古拉依木汗似乎有些答非所问,忙弯腰扫了一把磨盘,仿佛是要掩饰就要落下的泪。
巨大的磨盘仍在缓缓地转动着,那沉闷、嘶哑的声响像是老汉在轻声安慰古拉依木汗。
如今村里通上了电,电动磨面机多了起来,到水磨坊来磨面的人明显比过去少了。现在送到这里来加工的主要是玉米,夏季有点生意,春秋两季就少多了。
磨盘直径约1米左右,上面的石磨轴心与木轮相连转动,下面的石磨固定不动;木斗下的小机关由一根木棍控制,当玉米粒倒入木斗后,机关便随着磨盘的旋转微微开启,玉米顺着机关的出口缓缓流入磨盘中心的入口,玉米面便从磨盘的间隙中逸出,古拉依木汗不时把磨盘四周堆积的面粉集中起来装入袋中。
水磨在南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即使是在柯坪这样一个极度干旱的地方,依然有水磨出现。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带走了华美的丝绸,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兴修水利、农耕养殖、作物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新疆。
聪明并善于学习的新疆各民族同胞,很快就吸纳了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世代沿袭下来。由于地处偏远,现代化的生活还没有完全侵入这里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这最后的水磨,和小小磨坊中最后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片贫瘠的土地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古老的水磨和伴随它所发生的悲喜往事,都将成为历史烟尘中的片段。
新的生活就要降临下库木艾日克村,新的故事与笑脸将绽放在古拉依木汗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