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 您的位置 燃烧 >> 燃烧新疆 >> 新疆文化网 >> 我笔写我心杂家亦大家
  • 我笔写我心杂家亦大家

  • 作者:  来源:新疆经济报  日期:2008-8-26 22:46:57
  • 编者按 一个栏目只有表达了它的开放性,才可能展开广阔的空间。《文化人物》除了推介新疆的文化人物,还将推
    介离开新疆到内地工作的文化人,推介在内地的学术科研与新疆有关联的文化人,学术成果和思想成果对新疆有启示的文化人。我们欲使这个栏目成为一个百花园,一个分享学术、分享思想、分享人生感悟、分享生活智慧的百花园,让到这里做客的人们在愉悦自己的同时,愉悦他人,在启迪自己的同时,启迪他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汲取人生的营养。《文化人物》今天推出中国知名杂文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一同去体味一个学者的人生态度和治学态度。
    【新闻作品】作者苏小红
    他的思想要比语言跑得快。于是,语言和思想的时差,在他身上形成冲突,当思想的箭已经射出,语言的靶却未立起之际,他不时从椅子上挺身而起,试图用肢体语言来及早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林帆给我的第一印象。
        7月上旬,我和同事恰好在林帆执教40余载的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我来到杨浦区曲阳路630弄2号楼,拜访这位广东中山籍文化名人。
    老马咏叹 痴心不改
        林帆的家,虽说是复式结构,也只有两房一厅,底楼客厅兼做厨房,不过十几平方米。底楼通向楼上的木梯,不仅狭窄,而且陡峭。去年摔断了腰骨的林帆如今走路已经蹒跚,但他执意领我上楼参观。看他扶梯而上的艰难,我嘱他要小心。“不要紧,习惯了就好。”他说。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林帆的著作或学生写他的回忆录中,我大体了解到他历经磨难、忍辱负重的坎坷人生。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代,不堪回首的荒唐岁月,难以言表的人生际遇,林帆一句“不要紧,习惯了就好”,道尽多少“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况味。
        家居摆设也甚为简朴。一幅漫画和一串贺卡是墙上仅有的摆设。
        漫画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功臣之一、著名漫画家詹同1995年为林帆所作。画上的林帆拿着一支笔,骑着一匹马,着墨不多竟栩栩如生;画中题词“老马奋蹄,勇猛直前”堪称画龙点睛,极尽生肖属马的林帆一生追求。詹同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孙子,他的灵秀画风是中国漫画的一笔财富。林帆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七、八届),与曾担任上海市政协第七、八届常委的詹同私交甚笃。这幅漫画可为林帆代言,后也成了他第九本著作 《长青未老是笔头——老马咏叹调末调》的封面背景。
        墙上挂着的一串贺卡是林帆的学生逢年过节寄来的问候卡。我顺手取下一张,翻开一看,竟是原上海市记协主席、解放日报总编辑丁锡满寄来的。“他很有心呢,年年都寄卡给我。”欣慰中,林帆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是丁锡满前些年寄来的一张贺卡,上书“你是一匹好马”,甚合林帆心意。
        这两样摆设,其实摆出了林帆治学写作的人生轨迹。在这78年的颠簸岁月里,有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志在千里,有他“马不停蹄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有他“囿于厩下暗自弹泪”的落寞抑郁……但不管如何,林帆最终还是悟透了“马不伏枥,何以趋远”的真谛,遂而策马加鞭,痴心不改。
        尽管如今大病一场后的林帆已经很少提笔,但他却从未更改博学多闻的习惯,天天读书看报,思想的马蹄依然在无穷无尽的知识草原上奔疾。
    杂中寓专 专中求家
        《吕氏春秋》云:“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林帆无论是从教,还是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领导职务,都主张学生选修课要多一点,要学会当“杂家”。对待杂的态度,林帆也自有心得:“‘杂’,外延到其他事物,是丰富;内涵有其他成分,是充实,为什么要退避三舍,视作异端?”
        林帆对“杂学”有个生动的比喻,认为“杂学”仿如鸡汤熬白菜。吃掉鸡肉剩下的一锅汤是“底子”,拿点大白菜掺在里面一锅煮,可谓“借光”。他由此联想到读书治学:“不管叫‘底子’也好,叫‘借光’也罢,反正这里面是有联系的。于是我就联想到读书做学问的道理,学和识是分不开的,所谓学问的根基,就是荟萃了精华的‘底子’,联系实际,有所见识,触类旁通,就可以比喻为‘借光’吧。有了底子不会活用,到头来还是死学问,或者说不过是一锅上汤;而碰到问题不能联系实际加以解决,好比炖大白菜不会借现成上汤的光,仍然是一锅大白菜。有学而无识囿于一隅,有识而无学失之浅窄。”
        林帆身体力行,在他的著作中,可见他“杂中寓专,专中求家”的功力。
        中山日报副总编辑谭文卿也是林帆的弟子。回忆师生交情点滴,有一事记忆犹新。那是他1993年出版 《谐趣论新闻》一书,序中开篇引用了林帆在写作课时所讲“笼中鸟”的典故。书寄老师后,林帆来信指正:“笼中鸟”典故并非自己“专利”,而是分析张雨生一篇杂文时的引用,林帆甚至将原文出处剪贴附寄,告知学生“以后再版该书,可直接引用,不敢擅美。”
        谭文卿说,这不仅是林帆严谨治学的本色,也是他“杂得其所,则成渊博”的力证。
    必藉多闻 以成博识
        身为记者,面对这位新闻学专家,谈论的话题自然而然落到了新闻写作上。
        林帆在自己的第一本著作 《新闻写作纵横谈》中提出,要搞好新闻写作,首先要跳出新闻写作,然后再立足于新闻写作。林帆由此推崇新闻工作者要走 “杂家路线”,为该书作序的王中对此十分认同,并不止一次对林帆说过:“杂家”要有悟性,擅长“吃里扒外”为我用。王中所云在“为我用”,“扒外”,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吃里”罢了,也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扩大知识面。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同样很有启迪。
        试想,在资讯信息爆棚的今天,如果我们坐井观天、孤芳自赏,又如何能承担起记录历史、传播信息、启迪民智、推动时代进程的重任?如果我们采集整合的信息是过时的甚或没有价值的,又如何能够让“新闻产品”卖出好价,从而立足市场而不败?
        杂家之所以为杂家,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而且对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环球宇宙,都得有所涉猎。这样一来,必藉多闻以成博识。林帆言语切切地叮嘱:“一支笔杆子,一个脑瓜子,就是记者的本分。记者最怕单打一,只孤一味,所以要常写常读,不要离开笔杆子。”
        要当“杂家”,须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方可左右开弓,杂而有章,娓娓而谈,洒得较开。怎样才可以积累广博的知识呢?林帆也曾以这一问题讨教秦牧。秦牧言,“没有什么经验,只不过两耳要闻窗外事,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罢了。”“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林帆应答:“要补充一句,不论是哪个仓库管的,都需要‘有心人’,不做‘有心人’,是积累不成‘百宝箱’的。”
        道别林帆,已经夜深。许是好久未见家乡客,告别的手握了一次又一次,我能感觉得到他的真诚,每一次握手都有重重的分量。出门后回首挥别,但见林帆一直站在门边,送别的目光似有寄托——那是对我等新闻后辈的期望,我想。
    ■【名人档案】
        林帆,1930年生,属马,原名林祖深,广东中山石岐人,祖居石岐水关街弓箭巷1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后分配至复旦大学任教。执教40余年,分别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学报》(文科报)编辑委员等职。曾为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五、六届)、上海市(七、八届)政协委员,受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燕京大学上海校友总干事。
    ■【主要著述】
        林帆是我国知名杂文家,在全国省市一级报刊发表过散文杂文累计逾千篇,公开出版过的著作有:《新闻写作纵横谈》、《门内门外文谈》、《杂文与杂文写作》、《杂文九讲》和《杂文写作论》,以及杂文散文自选集《老马咏叹调》、《老马咏叹调·续调》、《老马咏叹调·再续调》、《长青未老是笔头——老马咏叹调末调》等。
  •                              
                                            分享收藏到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和讯网摘 Google书签 Windows Live Del.icio.us Yahoo书签 提交新发现,Dig it 添加到百度搜藏 Save to inu.cc 收藏此页到纯我网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 相关文章

新疆昌吉市北京南路168号(世纪花园) 新ICP备:05000483号 QQ-81055124 手机: 13039414517 呵呵~若有错误请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