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年过七旬的农村老人相比,艾山·努来克并没有什么特殊:同样的花白头发,同样衣服上沾满泥土,而且依旧从早到晚与土地厮守;不同的是,艾山·努来克还是一位木卡姆艺人,并且因为木卡姆,多年来数次登上国际舞台表演。
“以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是150公里外的喀什市,而如今,法国、日本等国家对我来讲也不再陌生了。”提起这些年的经历,艾山·努来克用手撸着胡须,眼神里透着孩子一样的兴奋,"以前,我只知道木卡姆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没想到它也给我带来一个新的世界。"艾山·努来克说。 对于第一次出国演出的经历,艾山·努来克至今记忆犹新:“看到有许多国家的民间艺人一起参加艺术节,还真有点紧张。等到我们表演时,我们特意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服,不管是演唱、伴奏、还是跳舞,我们都努力做到了最好水平。” 作为艾山·努来克的艺术指导,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吉这样评价他们的表演:"这些艺人全部来自民间,他们带有泥土气息的纯朴表演,将刀郎木卡姆这种在舞台上看不到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一种原始的震撼。"
艾山·努来克所钟情的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两岸,融歌、舞、乐于一体,素以粗犷、富有野性著称。见过乡村木卡姆表演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在村头的胡杨树下,在身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漫漫黄沙的背景前,数十个彻底忘记年龄和性别的艺人扯开嗓子尽情放歌---那是一种把全身力量都积聚到喉管的演唱,都他尔、手鼓等乐器也都铮铮发出了最高音,置身现场,空气仿佛都在激烈颤动。
不只是艾山·努来克,随着木卡姆艺术逐渐被外界了解,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已从中国西部歌舞之乡走上了国际舞台。作为专业演出团体,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艺人们更是频繁出外演出。乌斯曼·艾买提是新疆少有的几位能够演唱《十二木卡姆》序曲的艺人,他和他的同事们,已多次赴英国、日本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轰动异常。
木卡姆艺人的成功走出,源自中国政府对这种古老的维吾尔族艺术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已于2004年,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而新疆各地也正在着手加强对艺术和艺人的传承与保护: 阿瓦提县。3月份起,该县14位德高望重的老木卡姆艺人每月都可以领到450元的"艺术津贴"。给民间艺人发津贴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对于人均年收入刚刚过千元的贫困县老百姓来讲,更是令人艳羡。 为了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文化厅目前已经按照国务院要求制定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范》,专家们正准备对各地上报的几百种处境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按照不同价值、不同濒危级别分别对其和从事艺人进行保护,其中木卡姆已被列入重点保护之列。
有了政府与各界的支持,乌斯曼·艾买提对自己和木卡姆艺术以后的发展之路充满信心,“我们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远,艺术舞台会更加宽广。” 乌斯曼·艾买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