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位于昆仑山西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叶尔羌河从境内穿流而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有着“乐舞之都”美誉,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千百年来,关于“莎车”这一地名的由来及释义,在各类资料上却始终说法不一,各有见地。
莎车木卡姆。(新华社)
地名之趣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某一官员驱车前往莎车县视察工作。
从喀什到莎车,约有200多公里,路途较为遥远。途中,该官员见驾驶员一路疲劳,有点打瞌睡,在汽车穿过漫长的黑孜戈壁、前面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后,便不紧不慢地对他提醒:“前面…就是…莎车,不要……”结果,话还没说完,只听一阵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汽车便匆匆地停在了路边,满车人“前赴后继”,哭笑不得。原来,这位正在走神的“吾斯达”(维吾尔语,意为师傅),错把首长所说地名“莎车”听成了“刹车”。
“莎”虽与“刹”同音,但音同字不同。“莎”字一般用于地名或人名。“莎车”就是典型的地名一例。
据说,早在战国时期,“莎车”一词就已在我国历史地理的记载中出现了。《逸周书·王会解》记有这么一段文字:“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师……请令以橐驰、白玉、野马……良弓为献”。这充分说明,“莎车”这一地名不仅在战国时期尚已使用,而且和中原人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合作关系不是一般。
说法众多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莎车”这一地名的由来及释义,在各类资料上却始终说法不一,各有见地。
第一种说法是:三国、北魏时期,莎车称为“渠莎”,属疏勒。隋、唐、北宋时期属于阗,南宋属西辽。
第二种说法是:元代时,莎车为察合台后王封地,称作“押尔牵”、“雅尔堪”、“也里虔”、“鸭儿看”等。明朝时,莎车属东察合台汗国,明史称作“牙儿干”。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莎车则读着“延坎”或“延尔坎”。这些叫法,大都是音译而成,其大致意思基本相同,即“土地广袤无垠”。
第三种说法是:“莎车”应叫“叶尔羌”,并有四个版本:
版本一:早在西周时,莎车已是西域城邦之国。东汉时,莎车王康曾被封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代表东汉管辖天山南北。元代时,莎车与翰端(和田)、合什哈尔(喀什噶尔)并称“南疆三大城”。后因此地有著名的叶尔坎驿站而将地名更为“叶尔羌”。
版本二:莎车境内的密尔岱山,自商周以来就以盛产青玉(叶尔羌玉)而著称。人们认为,叶尔羌玉如同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阳玉、辽宁岫岩玉一样,玉石均以产地命名。过去的莎车就叫叶尔羌。按此说法,据查《莎车县志》,的确有一记载:“宋太祖开元三年(971年),今县境一带在西方文献中称为‘鸭儿看",后译为叶尔羌”;“明正德九年(1514年),莎车古城为萨亦德建立的叶尔羌汗国国都”。叶尔羌曾一度成为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叶尔羌因此而名震一方。
版本三:“叶尔羌”系古突厥语,它最早出现在十一世纪语言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经典巨著《突厥语大词典》中,意为:“崖城”。
版本四:“叶尔羌”系回语,《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叶尔,谓地;羌,宽广之意。地宽广,故名”。
第四种说法是:汉代时,莎车就是西域36国之一,因此而得名。
总之,不管“莎车”过去叫着“叶尔羌”,还是“鸭儿看”,但从清代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后,光绪九年(1883年)这里便置直隶州,莎车就一直延用了这一古名,音读“shā chē”至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后来,莎车的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虽然又几经变化,但从未更改过地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莎车直隶州升为莎车府;民国元年(1912年),莎车本府改为莎车县;1929年莎车县分成莎车和叶尔羌两县,1943年复并,同年增设莎车(第十)督察专区;1949年后为莎车专区驻地;1956年撤莎车专区,归喀什地区;1978年后属喀什地区至今。
|